当北半球的暑假与南半球的冬末相遇,我们的学生团队从深圳、杭州、广州与香港出发,在八月的尾声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清爽的海风、低角度的日光与蓝湾的海天线,为这段为期一周的游学拉开了序幕。
本次项目以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与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Sydney)为双校区教学场,四大主题贯穿始终:科技创新、艺术博物馆游览、全球经济观察、领导力与沟通能力拓展。
Day 1|抵达与适应:城市第一印象
上午,我们抵达金斯福德·史密斯机场。车窗外是低饱和度的冬末色调——榆树寡叶、天空通透。午后在情人港与市政厅一带city walk,感受右舵行驶与多元语言的街头声景。
下午,在集合地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寄宿家庭的澳洲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接下来的一周都将寄宿在这些专业认证的寄宿家庭里体会澳式作息和家庭生活。
和澳大利亚家庭“亲密无间”的全方位生活体验开始了!
设立个人学习目标:每人本周至少提出两条“高质量问题”。
清晨进入悉尼大学主校区,砂岩建筑与拱廊映着冬阳。我们在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参与“从问题到原型”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工作坊:
1. 同理与定义:围绕“校园可持续出行”访谈本地学生,收集痛点。
2. 发散与收敛:用便利贴进行头脑风暴,借六顶思考帽法快速聚焦可行方向。
3. 纸样原型:小组用纸板、胶带搭建低保真模型,演练用户路径与失败场景。
4. 闪电路演:每组3分钟陈述 + 2分钟答疑,导师现场给出改进清单。
下午参访科研实验空间,了解从学术成果到产业孵化的路径:专利布局、技术转移、校企合作与创业资助。
创新并非“灵光乍现”,而是问题—验证—迭代的纪律。

主题是“看见与表达”。我们先到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Art Gallery of NSW),以“画作里的社会叙事”为线索观察构图与光影如何传达权力、阶层与时间。
午后前往博物馆,体验互动装置与原住民艺术。导师要求每人完成一则展馆历史文物的“三段式观察笔记”:
我看见了什么(客观描摹)
我联想到什么(个人与文化经验)
我还想问什么(可研究的问题)
艺术训练了我们在商业与科技语境中同样重要的能力——敏锐观察、结构叙事与跨文化沟通。
在UNSW商学院的迷你讲座聚焦2025年的全球经济格局与亚太供应链弹性:
宏观脉络:通胀回落、利率周期调整与主要经济体增长分化。
外贸与物流:关键节点的价格波动、近岸化与离岸外包趋势。
数字经济:AI与数据在新时代商业中的启发运用。
随后进行可视化草图与一分钟“电梯演讲”。
事实—洞见—建议的链条要紧密;所有观点都要回到数据与假设上站稳脚跟,并且需要有团队意识和领导效率的建议和展示技巧。
回到悉尼大学校园,我们将四大主题串联为一个“城市可持续+文化友好”综合方案:
科技模块:低门槛出行助手原型(路线推荐+坡度提示+碳减排估算)。
艺术模块:博物馆“快闪导览卡”,用三语(中/英/图示)讲清“如何看懂一件作品”。
经济模块:为项目设计“投入—产出”简单模型与风险清单。
领导力模块:一页纸沟通标准(会议目标、角色分工、决策规则与复盘模板)。
最后一天还是在悉尼大学,风仍带着冬末的凉意。大家将个人目标与团队反思写进“毕业明信片”:
我学到的三件事
我的寄宿家庭的趣事分享
我想感谢的一位同伴及具体事例
飞机起飞前,海岸线在云层缝隙里拉成一条银色的弧。此刻我们知道:游学不是“到此一游”,而是把好奇心、方法论与伙伴关系带回去,继续在各自的城市生长。

南半球的冬末把天空洗得很高,海风把思绪吹得更远。悉尼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让我们在经典与前沿之间穿梭;博物馆让我们在历史与当代之间对话;经济与领导力训练让我们在数字与人心之间找到平衡。
虽然大家都非常不舍地回到北半球的家和学校,但相信带着这份来自南半球的收获,等到来年再见,我们希望拿着更清晰的问题、更坚实的数据与更柔韧的沟通能力,再次出发。
期待2026假期再见啦,项目报名正在火热筹备中,请关注我们得到一手讯息!